<p id="tvtb3"><output id="tvtb3"></output></p>

<p id="tvtb3"></p>

<pre id="tvtb3"></pre><p id="tvtb3"><delect id="tvtb3"><menuitem id="tvtb3"></menuitem></delect></p>

<pre id="tvtb3"><p id="tvtb3"></p></pre>
<pre id="tvtb3"></pre>

<output id="tvtb3"></output>
<p id="tvtb3"><p id="tvtb3"></p></p><p id="tvtb3"><output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output></p>

<p id="tvtb3"></p>

<p id="tvtb3"></p>

<p id="tvtb3"><output id="tvtb3"></output></p>

<pre id="tvtb3"><p id="tvtb3"><output id="tvtb3"></output></p></pre><output id="tvtb3"><output id="tvtb3"><menuitem id="tvtb3"></menuitem></output></output>
<p id="tvtb3"></p>

<p id="tvtb3"><p id="tvtb3"></p></p>

<noframes id="tvtb3"><p id="tvtb3"></p>
<p id="tvtb3"><output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output></p>

<pre id="tvtb3"></pre>

<pre id="tvtb3"></pre><noframes id="tvtb3"><p id="tvtb3"></p>
<p id="tvtb3"><p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p></p>
<p id="tvtb3"><p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p></p><pre id="tvtb3"></pre>
當前位置:首頁 > 西藏電子地圖
西藏地圖
西藏相關地區地圖:

西藏概況

簡稱:藏,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區為鄰。人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氣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民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余人。旅游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于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位于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云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2.8%。

西藏高校

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西藏藏醫學院,西藏警官高等??茖W校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具體如下:拉薩市(管轄7個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邊壩縣、江達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林芝縣、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山南地區(管轄12個縣)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錯那縣、浪卡子縣。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薩迦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亞東縣、吉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申扎縣、班戈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阿里地區(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經濟

交通: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線通車。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長814公里,1979年建成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里。青藏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214公里,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我國四條進藏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線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藏公路全長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處于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滇藏公路,從云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縣,全長800公里。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入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里。農業,宜農耕地及其主要分布和特點:目前西藏擁有宜農耕地680.57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凈耕地面積523.43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牧草地9693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72%。林地1071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9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1.8%。從以上數據可看出,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合計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藏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范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地區,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區,占19.86%。山南地區和拉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占15.65%和15.48%;林芝地區占全區耕種土壤的8.65%;那曲和阿里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占1.99%和0.58%。全區74個縣有耕種土壤分布的占62個,為總數的84%。全區耕種土壤歸屬于28個土類中的16個土類,有12個土類沒有耕種土壤。其中,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壤面積最大,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耕種亞高山草原土,分別占12.83%和12.38%。耕種草甸土占9.1%。耕種亞高山草甸土占9.47%。耕種褐土占8.1%。耕種灰褐土占7.99%。耕種棕壤占2.86%。這8類耕種土壤合計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96.95%,其余8個土類面積很小,合計僅占3%左右。耕種土壤主要分布在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積扇、沖積臺地、沖積階地以及湖盆階地上,其中,雅魯藏布江干流臺地及拉薩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內的耕種土壤就占了全區耕種土壤的55%,其地貌條件相對較為一致。西藏耕種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610米~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積占5.6%,2500米~3500米之間的占11.4%,3500米~4100米的面積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積占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為放牧草場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和阿里地區的面積最大,分別占全區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則地區,占15.44%;昌都地區占8.39%;山南地區占3.99%;林芝地區占2.72%;拉薩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2800米~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積占82%,海拔3500米~4600米的面積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積占4%。西藏境內草地土壤歸屬于8個土類,高山草原上的面積最大,占全區草地土壤面積的59.48%,其次為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別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為亞高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澤土(0.94%)、山地灌叢草原土(0.82%)和褐土(0.74%)。全區林業土壤歸屬于10個大類,面積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的28.5%;以下依次是黃壤,占17,6%;黃棕壤、棕壤、赤紅壤、灰褐土和亞高山林灌草甸土(亞類)的面積基本相當,各占10%左右;磚紅壤占7.83%;褐土占1.18%;紅壤占0.21%。各種土壤類型的宜林性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隨著地勢的升高,不同土壤類型有著不同的適生林型和樹種。海拔1100米以下,有適生熱帶雨林的磚紅壤、紅壤和赤紅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11.81%。海拔1100米~2800米有適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的黃壤、黃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28.18%。海拔2800米~3500米有適生溫性針闊葉混交林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米~4600米有適生寒溫性針葉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壤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還有適生楊、樺、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亞高山林灌草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39%,廣泛分布在森林邊緣,海拔上限可達4700米,下限為3000米~3800米的河谷地區。西藏的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型因分布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還存在著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復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西藏人民從這些實際情況出發,總結經驗,把農田基本建設與改良土壤緊密結合起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到1998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作物種類齊全:西藏農業有悠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利用當地復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培育了種類繁多的作物品種。在西藏除高原寒帶季風干旱氣候類型地區不能種植作物外,其余地區的河谷地帶均有作物種植,且喜溫、喜涼、喜濕和耐旱等不同生態型作物種類齊全。據統計,西藏作物有30多個品種。在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內,種植有水稻、玉米、雞爪谷、甘薯、大豆、綠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煙草、芝麻等多種喜溫作物和茶樹、柑桔、油桐、油茶等亞熱帶經濟林木,以及各種喜溫的瓜類(南瓜、冬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在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適宜種植冬青稞、冬小麥、春小麥、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油菜、甜菜等喜涼作物和蘋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樹,以及甘藍(蓮花白、包心菜)、大白菜、油菜、菠菜、蘿卜、胡蘿卜、芹菜、萵筍、大蔥、大蒜、韭菜等喜涼的蔬菜。在高原季風亞寒帶氣候區,選擇優良的小氣候環境,種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圓根、蘿卜等作物。喜涼作物單產高、個體大、品質優:西藏大部分地區光照強,白晝溫度相對高、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又多為植物旺盛生長的季節,不像地中海氣候那樣,冬春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光、溫、水極不協調,氣候資源難于發揮生產潛力。西藏地區光、溫、水同季,配合協調,作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西藏夏季氣溫較低,作物各發育階段無抑制性高溫影響,光合作用日進程無"午睡"現象,光合作用強,有機物累積多,有利于種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塊根、塊莖植物貯藏器官的發育,為高產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西藏一般作物貯藏器官(種子、塊根、塊莖)特別發達,單株生產力高。如小麥、青稞通常每穗達40?!?0粒以上,千粒重40克~55克,單穗重13克~25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克~6克,每株產量10克~20克;蠶豆千粒重1000克~1500克等等,這些紀錄都比我國農業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高。發達的河谷農業,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帶,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雅魯藏布江干流拉孜至大竹卡、貢嘎至桑日等河谷段,以及拉薩河和年楚河中、下游河谷段,均是長100公里~200公里,寬3公里~10公里的寬谷平原,海拔較低,多在4000米以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引水灌溉便利,耕地密布,是西藏農業的精華所在。這一帶氣候溫和,熱量條件較好,年均溫6℃~8℃,最暖月均溫15℃左右,最冷月均溫-2℃~4℃,無霜期在120天~150天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達3000小時左右,太陽輻射強,降水較少,一般在250毫米~450毫米,且集中在6月~9月間,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對作物生長有利。本區土地總面積雖然只占全藏的3.6%,但耕地面積卻占全藏的45.6%,居住著占自治區40%以上的人口。本區人口比較稠密,人口密度比全藏平均數高8倍,每個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5.1畝,勞動力較充足。交通發達,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各縣的多數地區有公路相通。農業技術裝備較好,機械化程度較高,機耕面積在30萬畝以上,占耕地面積的1/3以上。區內有拉薩、日喀則和澤當等地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試驗場。興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河谷地區的多數農田有較好的灌溉條件。如拉薩河兩岸就有30多條引水渠道,并在主要支流上修建了小型水庫、提灌站、防洪排澇和截潛流等工程設施。拉薩河下游各縣和山南地區所屬各縣耕地的有效灌溉率在60%左右,其他各縣的灌溉率也在30%左右。沿江、河兩岸的耕地大多進行了平整和改良,部分耕地已初步實現了園田化。

名勝古跡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位于拉薩市中心,以前是達賴的冬宮。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大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3)甘丹寺。位于達孜縣。(4)薩迦寺。位于薩迦縣。(5)扎什倫布寺。位于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6)昌珠寺。位于乃東縣。(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于江孜縣。(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于瓊結縣。(9)古格王國遺址。位于札達縣。(10)哲蚌寺。位于拉薩市西郊。(11)色拉寺。位于拉薩市北郊。(12)羅布林卡。位于拉薩市西郊,以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13)夏魯寺。位于日喀則市。(14)托林寺。位于札達縣。(15)桑耶寺。位于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16)卡若遺址。位于昌都縣。(17)扎塘寺。位于扎囊縣。(18)白居寺。位于江孜縣。(19)小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20)朗賽林莊園。位于扎囊縣。(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于吉隆縣。(22)拉加里王宮。位于曲松縣。(23)吉如拉康。位于乃東縣。(24)??磐兴?。位于洛扎縣。(25)科迦寺。位于普蘭縣。(26)列山墓地。位于朗縣。(27)吉堆吐蕃墓群。位于洛扎縣。

西藏食物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干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制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兇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后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里,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柜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傊?,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p id="tvtb3"><output id="tvtb3"></output></p>

<p id="tvtb3"></p>

<pre id="tvtb3"></pre><p id="tvtb3"><delect id="tvtb3"><menuitem id="tvtb3"></menuitem></delect></p>

<pre id="tvtb3"><p id="tvtb3"></p></pre>
<pre id="tvtb3"></pre>

<output id="tvtb3"></output>
<p id="tvtb3"><p id="tvtb3"></p></p><p id="tvtb3"><output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output></p>

<p id="tvtb3"></p>

<p id="tvtb3"></p>

<p id="tvtb3"><output id="tvtb3"></output></p>

<pre id="tvtb3"><p id="tvtb3"><output id="tvtb3"></output></p></pre><output id="tvtb3"><output id="tvtb3"><menuitem id="tvtb3"></menuitem></output></output>
<p id="tvtb3"></p>

<p id="tvtb3"><p id="tvtb3"></p></p>

<noframes id="tvtb3"><p id="tvtb3"></p>
<p id="tvtb3"><output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output></p>

<pre id="tvtb3"></pre>

<pre id="tvtb3"></pre><noframes id="tvtb3"><p id="tvtb3"></p>
<p id="tvtb3"><p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p></p>
<p id="tvtb3"><p id="tvtb3"><delect id="tvtb3"></delect></p></p><pre id="tvtb3"></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