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地圖
陜西省相關地區地圖:
自然地理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陜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陜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占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陜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陜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地形面積:陜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于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漢江61959平方公里,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自然資源:陜西省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3種。該省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資源分布廣泛,金屬、非金屬礦產特大型、大型礦少,中小型礦多,富礦少,中低品位礦多,單一礦少,共伴生礦多。陜西省礦產資源分布區域特色明顯。陜北和渭北以優質煤、石油、天然氣、水泥灰巖、粘土類及鹽類礦產為主;關中以金、鉬、建材礦產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為主;陜南秦嶺巴山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各類非金屬礦產為主。我省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價值42萬億元,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陜西省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礦產有:鹽礦、煤、石油、天然氣、鉬、汞、金、石灰巖、玻璃石英巖,高嶺土、石棉等,不僅資源儲量可觀,且品級、質量較好,在國內、省內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有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如鐵、銅、錳、鋁、錫、鎢、鉑族金屬、螢石、鉀鹽、磷、金剛石等,或貧礦多、或探明儲量少無可供規劃礦區,或開發利用條件差,少數礦種至今仍未探明儲量。
旅游資源
陜西是中國旅游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文化積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全省現有各類文物點3.58萬處、博物館151座、館藏各類文物90萬件(組),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全國首位。瀏覽這座“天然歷史博物館”,隨處可看到古代城闕遺址、宮殿遺址、古寺廟、古陵墓、古建筑等,如秦始皇兵馬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剎法門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墻,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西安碑林,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全省各地的博物館內陳列的西周青銅器、秦代銅車馬、漢代石雕、唐代金銀器、宋代瓷器及歷代碑刻等稀世珍寶,閃爍著耀眼的歷史光環,昔日的周秦風采、漢唐雄風從中可窺一斑。2009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14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國內旅游收入715.28億元,增長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數145.08萬人次,增長15.4%;旅游外匯收入7.71億美元,增長16.7%。行政區劃
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第一級為副省級、地市級;第二級為縣級;第三級為鄉鎮級。第一級:1個副省級市,1個副省級新區,9個地級市;第二級:2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80個縣;第三級:175個街道辦事處、921個鎮、649個鄉:西安市市轄區9縣4,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寶雞市市轄區3縣9,渭濱區金臺區陳倉區,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
咸陽市市轄區3縣級市1縣10,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三原縣涇陽縣武功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楊陵區(陜西省政府直轄的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實際管理),渭南市市轄區1縣級市2縣8,臨渭區,韓城市華陰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銅川市市轄區3縣1,耀州區王益區印臺區,宜君縣,延安市市轄區1縣12,寶塔區,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榆林市市轄區1縣11,榆陽區,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中市市轄區1縣10,漢臺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安康市市轄區1縣9,漢濱區,旬陽縣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白河縣
商洛市市轄區1縣6,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人口分布
分布情況:2010年西安市846.78萬人,寶雞市371.67萬人,咸陽市489.48萬人,銅川市83.44萬人,渭南市528.61萬人,延安市218.70萬人,榆林市335.14萬人,漢中市341.62萬人,安康市262.99萬人,商洛市234.17萬人,楊凌示范區20.12萬人。總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陜西常住人口為37327378,占全國比重為2.79%(不包括港澳臺)。
年齡構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489396人,占14.71%;15-64歲人口為28654142人,占76.76%;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83840人,占8.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7.6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個百分點。
性別構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9287571人,占51.67%;女性人口為18039807人,占48.33%??側丝谛詣e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為106.92。
人口變動:2000年總人口3644萬人;2001年總人口3659萬人;2002年總人口3674萬人;2003年總人口3689.5萬人;2004年總人口3705.2萬人;2005年總人口3720萬人;2007年3748萬;2008年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10年常住人口為3733萬。
人口民族:綜合以上情況,自唐代中國各地的官員,不少在長安及其附近居住下來,經過唐、五代,長期生息繁衍,使這里的漢民族人數日益增多。這就為那里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4個多世紀中,遼、金、夏、蒙古與北宋、南宋先后對峙。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給漢民族人民帶來長期而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漢民族人民遷居頻繁、經濟文化交流以至聯合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斗爭從未間斷。所以這一地區就成為我國歷史上文明沖突核心地區、時期。漢民族的文化核心也就在這一時期。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漢民族占99.51,少數民族占0.49.陜西的少數民族多為其他地區遷入。
重點文物
陜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延安革命遺址1937-1947年延安市,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至宋漢中市,大雁塔唐西安市雁塔區,小雁塔唐西安市,興教寺塔唐西安市長安區,西安城墻明西安市,西安碑林漢至近代西安市碑林區,藥王山石刻隋至明銅川市,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安市灞橋區,豐鎬遺址周西安市長安區,阿房宮遺址秦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西漢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唐西安市,黃帝陵黃陵縣,秦始皇陵秦西安市臨潼區,茂陵(漢武帝劉徹墓)西漢咸陽市,霍去病墓西漢咸陽市,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唐咸陽市禮泉縣,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唐咸陽市乾縣,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唐咸陽市陜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西安事變舊址1936年西安市,藍田猿人遺址舊石器時代藍田縣,周原遺址西周扶風縣、岐山縣,司馬遷墓和祠西漢至宋韓城市
陜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瓦窯堡革命舊址1935年子長縣,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1937-1946年陜西省西安市,大佛寺石窟唐咸陽市彬縣,鐘山石窟北宋子長縣,昭仁寺大殿唐咸陽市長武縣,西岳廟明至清華陰市,西安清真寺明至清西安市,秦雍城遺址東周鳳翔縣,秦咸陽城遺址戰國至秦咸陽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唐至元銅川市,長陵西漢咸陽市,杜陵西漢西安市長安區,橋陵唐蒲城縣,扶托村商周西安市戶縣
陜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安市臨潼區,鄭國渠首遺址戰國咸陽市涇陽縣,魏長城遺址戰國華陰市、大荔縣、韓城市,統萬城遺址十六國陜西省靖邊縣,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隋、唐西安市,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隋、唐麟游縣,灞橋遺址隋-元西安市,華清宮遺址唐西安市臨潼區,武侯墓三國漢中市勉縣,泰陵隋咸陽市,永陵西魏富平縣,仙游寺法王塔隋周至縣,府州城五代-清府谷縣,西安鐘樓、鼓樓明西安市,水陸庵明藍田縣,延一井舊址清延長縣
陜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甜水溝遺址舊石器時代大荔縣,花石浪遺址舊石器時代洛南縣,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華縣,康家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安市,老牛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西安市,櫟陽城遺址戰國至漢西安市,京師倉遺址西漢華陰市,良周遺址秦、漢澄城縣,東渭橋遺址唐高陵縣,玉華宮遺址唐銅川市,西漢帝陵西漢咸陽市、西安市,唐代帝陵唐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三原城隍廟明三原縣,鳩摩羅什舍利塔唐戶縣,公輸堂明戶縣,倉頡墓與廟明、清白水縣,泰塔北宋旬邑縣,香積寺善導塔唐西安市長安區,西安城隍廟明、清西安市,白云山廟明、清佳縣,八云塔唐周至縣,涇陽崇文塔明涇陽縣,彬縣開元寺塔北宋彬縣,韓城普照寺元韓城市,韓城文廟明韓城市,韓城城隍廟明韓城市,黨家村古建筑群明、清韓城市,耀縣文廟明銅川市耀州區,澄城城隍廟神樓明澄城縣,鎮北臺明榆林市,重陽宮祖庵碑林鐘馗故里、財神劉海故里元至清戶縣,慈善寺石窟隋、唐麟游縣,洛川會議舊址1937年洛川縣,楊家溝革命舊址1947~1948年米脂縣
陜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龍崗寺遺址舊石器時代至漢南鄭縣,石峁遺址新石器時代神木縣,石摞摞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佳縣,李家村遺址新石器時代西鄉縣,北首嶺遺址新石器時代寶雞市,東龍山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漢商洛市,橫陣遺址新石器時代華陰市,李家崖城址商至周清澗縣,梁帶村遺址周韓城市,楊家村遺址周眉縣,法門寺遺址南北朝至清扶風縣,麟州故城唐至明神木縣,秦東陵秦西安市,張騫墓漢城固縣,明秦王墓明西安市,蔡倫墓和祠清洋縣,精進寺塔唐至宋澄城縣,長安圣壽寺塔唐西安市,長安華嚴寺塔唐西安市,百良壽圣寺塔唐合陽縣,昭慧塔唐高陵縣,開明寺塔唐洋縣,大秦寺塔宋周至縣,太平寺塔宋岐山縣,武陵寺塔宋永壽縣,神德寺塔宋銅川市,法王廟宋至清韓城市,北營廟元韓城市,五門堰元城固縣,吳堡石城明至清吳堡縣,周公廟明至清岐山縣,榆林衛城明至清榆林市,張良廟明至清留壩縣,扶風城隍廟明至清扶風縣,玉皇后土廟明至清韓城市,玄武廟青石殿明合陽縣,慶安寺塔明渭南市,咸陽文廟明咸陽市,盤龍山古建筑群明米脂縣,姜氏莊園清米脂縣,豐圖義倉清大荔縣,靈巖寺摩崖漢至民國略陽縣,石泓寺石窟隋至明富縣,楊珣碑唐扶風縣,萬安禪院石窟宋黃陵縣,易俗社劇場民國西安市,渭華起義舊址1927年華縣,吳旗革命舊址1935年吳起縣,保安革命舊址1936年~1937年志丹縣
歷史文化
陜西在上古時代是華夏“九州”中的“雍州”和“梁州”,歷史悠久,早在11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西安城東的半坡遺址,在陜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后稷開啟農耕文明,倉吉創造漢字,張騫發軔絲綢之路,司馬遷獨領傳記史書之風騷……無不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以西安為中心的陜西西安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漢、唐等6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180年。另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陜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這里領導中國革命13個春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陜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圣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文明發祥:陜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120萬年前,關中地區的藍田猿人和陜南漢中龍崗寺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實和狩獵鳥獸。龍崗寺舊石器在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早期,絕對年代距今120萬年以上(見《人民日報》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藍田猿猴人遺址,是迄今發現陜西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龍崗寺舊石器遺址被譽為是“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之一”。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陜西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發祥:陜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采集果實。當時種植的谷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陜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并向其他地區傳播。
語言文化:陜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相傳漢字為“文字初祖”倉頡所創造。倉頡是陜西寶雞人,出生于五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了。所以陜西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從這些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領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實感。由于陜西地理特點是東西狹義南北長,各地方言土語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話,因咬音輕重語速緩急不同而內容涵義不同。陜西有三話:陜北話,陜南話和關中話。我們通常所指的陜西話既關中話,而西安話則在潛移默化的傳承中,集中表現著關中話的各種方言特色,且字音聲韻和詞語形式差別不大,可稱為西安白話。西安白話古稱“關西秦聲”,在陜西及周邊省份流行易懂,是陜西方言的代名詞。唐朝的標準漢語發音規則記載在韻書里,如《集韻》、《廣韻》。據考證,和現在各南方方言如粵語、客家話、吳語、閩南語、舊湘語等等比較相近。這是因為古代北方戰亂,漢人南遷造成的。不同的南方方言不同程度的保留了古漢語特征,如吳語保留了完整的全濁聲母,粵語保留了完整入聲韻尾等等?,F在西安一帶的方言屬于官話(普通話的基礎),是比較新近形成的方言,是蒙滿亂華的產物,受較多阿爾泰語影響,比如濁音清化、入聲消失,有古漢語所沒有的翹舌音、卷舌音等等,與古漢語差別較大。
對外開放發祥:陜西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3000多年前,陜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曾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文化發祥:陜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陜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跡。陜西西安戶縣鐘馗故里劉海故里儺舞跳鐘馗,是中醫、舞蹈、戲曲的鼻祖,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
王都:陜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較多和時代較長的省份之一。大約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陜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豐功偉績。公元前21~前16世紀的夏朝時期,陜西就有褒國、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咸陽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漢、西晉、隋、唐等朝代先后在西安建都,時間長達千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陜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革命圣地:近代的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陜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陜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3600萬勤勞、勇敢、智慧的陜西兒女,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昂揚的斗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發揚光榮傳統,重振漢唐雄風,再鑄新世紀的歷史輝煌。
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陜西地方行政區劃,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陜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陜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3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咸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后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F今的陜西在西漢中期涉及3個州。三國時期,現今陜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唐以后行政區劃演變:唐初對州、郡、縣加以改革,全國共設10道,道轄州、郡。今關中、陜北屬關內道,陜南屬山南道。宋改道為路,今陜西的大部分屬于永興軍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陜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它們為陜西路。今佛坪、鎮巴以西屬利州路,治所在今漢中市。今寧陜、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縣屬河東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設在陜西境內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在元朝以前的陜西,并不包括漢中、安康等秦嶺以南今屬陜西管轄部分。元代的政治中樞稱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中統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ㄒ卜Q陜西四川行省、陜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陜西西安),其后兩次移治興元(今陜西漢中);至元八年罷,以京兆諸路直隸中書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以京兆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罷王相府,復立陜西四川行省于京兆;十八年,分設四川行省,于是只稱陜西行省。轄境包括今陜西及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陜西是中國目前現存的省份中建省最早的,陜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陜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陜西布政使司所轄地區包括今陜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部分。清代廢去布政使司的稱號,仍稱行省或省,嘉慶年間全國有18個省。清初陜西仍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滴醵?1663)年移陜西右布政使駐鞏昌,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從此,陜、甘兩省分治。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