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地圖
與尼日利亞相關的地圖:
尼日利亞簡介
-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簡稱尼日利亞,又譯為奈及利亞(臺灣),是西非國家,位于非洲幾內亞灣西岸的頂點,鄰國包括西邊的貝寧,北邊的尼日爾,東北方與乍得接壤一小段國界,正東則是喀麥隆。尼日利亞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04年7月為止的統計該國人口有137,253,133人,紛亂的種族結構與值得覬覦的豐富天然資源。
尼日利亞有很多還未被大規模開發的礦物資源,包括天然氣、煤、礬土、鉭鐵礦、黃金、鐵礦石、石灰石、錫、鈮、石墨和鋅等30多種礦藏。。盡管這些自然資源有很大的儲量,但該國的采掘工業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錫、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270億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開采速度可再開采30年。尼日利亞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3.4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和非洲第一位,目前已開發量僅占總儲量的12%,為改變本國經濟對石油工業的過多依賴,尼政府已實施天然氣開發戰略,大力開發國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以達到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煤儲量約27. 5億噸,為西非唯一產煤國。森林覆蓋率為17%。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八十年代后,隨著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尼經濟陷入困境。
尼日利亞是非洲古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比較發達的文化.公元8世紀扎格哈瓦(Zaghawa)游牧部落在乍得湖周圍建立了卡奈姆-博爾努(Kanem-Bornu)帝國。14至16世紀,桑海帝國盛極一時。1472年葡萄牙入侵。16世紀中葉英國入侵。19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稱“尼日利亞殖民地和保護國”。1947年英國批準尼日利亞新憲法,成立聯邦政府。1954年尼日利亞聯邦取得內部自治權。1960年10月1日宣布獨立,并成為英聯邦成員國。1963年10月1日成立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獨立后多次發生軍事政變,長期由軍人執政。1993年11月以阿巴查為首的軍政府接管政權,組成臨時領導委員會和聯邦執行委員會行使國家權力。1998年6月8日阿巴查猝死,9日國防參謀長阿布巴卡爾接任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確定1999年5月29日向民選政府交權。在1999年2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人民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家元首奧巴桑喬當選第四共和國總統,并于5月29日就職。
。保梗梗材昴崛绽麃啽粐H貨幣基金組織列為低收入國家。1995年起政府對經濟進行整頓,取得一定成效。1998年由于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和國內煉油廠停產,經濟增速減慢。1999年奧巴桑喬上臺后,積極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嚴格限制舉借新債,大力扶持農業,加強石油、天然氣、礦業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外資、外援和債務減免。由于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上揚這一有利的外部因素,尼經濟形勢趨于好轉。主要制造業為紡織、車輛裝配、木材加工、水泥、飲料和食品加工,大多集中在拉各斯及其周圍地區;A設施年久失修,技術水平較低,多數工業制品仍依賴進口。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40%。全國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農業主要產區集中在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方式目前仍以小農經濟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尼原為農業國。七十年代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農業日漸萎縮。資源豐富。尼日利亞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自1970年代以來,石油出口逐漸成為該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總收入的98%,占國家總收入的83%。在2006年,尼日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國際匯率)達114.69,居非洲第三,僅次于阿爾及利亞(114.73)。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繁榮時期,尼日利亞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募集資金而積累了外債。在8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油價下跌,尼日利亞努力償還其外債但最終還是拖欠了其主要債務的款項,也限定了貸款利息部分的償還。欠款和懲罰性利息累積在未支付的本金上,進一步擴大了債務的規模。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繁榮時期,尼日利亞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募集資金而積累了外債。在8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油價下跌,尼日利亞努力償還其外債但最終還是拖欠了其主要債務的款項,也限定了貸款利息部分的償還。欠款和懲罰性利息累積在未支付的本金上,進一步擴大了債務的規模。然而,在尼日利亞當局與債權國談判之后,2005年10月尼日利亞與巴黎俱樂部的債權人達成了協議,尼日利亞以大約60%的折扣重新買回他的債務。并用它的部分石油收益支付剩余的40%,每年拿出至少11.5億美元用于減少貧困項目。尼日利亞在2006年4月創造了歷史:它成為第一個全部償還完巴黎俱樂部貸款的非洲國家(估計有300億美元)。
世界各國
- 【亞洲國家】
- 中國 緬甸 伊朗 菲律賓 黎巴嫩 塞浦路斯 土庫曼斯坦 朝鮮 泰國 阿曼 尼泊爾 以色列 格魯吉亞 塔吉克斯坦 韓國 文萊 也門 阿富汗 土耳其 亞美尼亞 印度尼西亞 蒙古 印度 約旦 伊拉克 斯里蘭卡 阿塞拜疆 沙特阿拉伯 日本 柬埔寨 科威特 馬爾代夫 巴勒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 不丹 新加坡 卡塔爾 孟加拉國 馬來西亞 吉爾吉斯斯坦 老撾 巴林 東帝汶 敘利亞 巴基斯坦 哈薩克斯坦 阿聯酋
- 【歐洲國家】
- 挪威 波蘭 希臘 愛爾蘭 安道爾 拉脫維亞 摩爾多瓦 瑞典 捷克 俄羅斯 比利時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芬蘭 英國 立陶宛 盧森堡 意大利 斯洛伐克 圣馬力諾 丹麥 荷蘭 烏克蘭 摩納哥 梵蒂岡 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 冰島 法國 匈牙利 西班牙 馬耳他 塞爾維亞和黑山 列支敦士登 德國 瑞士 馬其頓 葡萄牙 愛沙尼亞 羅馬尼亞 阿爾巴尼亞 波黑
- 【非洲國家】
- 埃及 中非 突尼斯 喀麥隆 布隆迪 塞內加爾 坦桑尼亞 斯威士蘭 馬里 蘇丹 摩洛哥 索馬里 安哥拉 西撒哈拉 莫桑比克 阿爾及利亞 加納 剛果 岡比亞 吉布提 贊比亞 塞拉利昂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亞 多哥 加蓬 幾內亞 肯尼亞 馬拉維 利比里亞 納米比亞 布基納法索 貝寧 南非 佛得角 烏干達 科摩羅 科特迪瓦 博茨瓦納 幾內亞比紹 乍得 利比亞 尼日爾 盧旺達 萊索托 尼日利亞 津巴布韋 赤道幾內亞 厄立特里亞 馬達加斯加 塞舌爾(馬埃島) 剛果民主共和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埃塞俄比亞
- 【北美洲國家】
- 美國 加拿大 巴拿馬 危地馬拉 尼加拉瓜 巴巴多斯 哥斯達黎加 古巴 墨西哥 巴哈馬 薩爾瓦多 多米尼克 格林納達 安提瓜和巴布達 海地 伯利茲 牙買加 洪都拉斯 圣盧西亞 多米尼加 圣基茨和尼維斯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南美洲國家】
- 【大洋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