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地圖
與芬蘭相關的地圖:
芬蘭簡介
- 芬蘭位于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里。芬蘭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以后芬蘭人遷入,建立了芬蘭大公國。十二世紀后半期被瑞典統治。1809年俄瑞戰爭后并入帝俄,成為大公國。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布獨立。
芬蘭總面積共 338,000 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 1,157 公里,東西最寬為 542公里。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187,888個湖泊和179,584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于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 512 公里。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占總面積的71%,以松和云杉為主?筛N面積較少,僅占8%。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芬蘭冬季寒冷,僅南部較溫和。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7月氣溫16-13℃。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水力資源豐富。有銅、鋅、金、鉻、鈷、鈦、釩等礦藏。芬蘭地處北緯60 度到70 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內,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于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
芬蘭又稱“千湖之國”,在瑞典國王埃里克九世1154年將基督教帶入芬蘭之后,兩國在700年間就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瑞典語一直是行政、教育機構的第一語言,而芬蘭語直到19世紀芬蘭民族主義高漲以及芬蘭的第一篇民族史詩《卡勒瓦拉》發表后才受到重視。 1808年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此后芬蘭就一直是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直到1917年。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蘭宣布獨立。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后芬蘭終于可以自己決定命運,并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中間黨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聯合黨獲得50席,社民黨獲得45席,左翼聯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人民黨和基督教聯盟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合黨、綠色聯盟和瑞典人民黨組成。
芬蘭嚴峻的氣候條件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使芬蘭人形成了極富北歐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芬蘭人性格內斂,行事低調,但實際上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的今天并不隨波逐流,而是堅定的維護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芬蘭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偉大的音樂家西貝柳斯開創了民族音樂的新紀元,被譽為芬蘭民族音樂之父;語言學家倫洛特搜集編撰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世界文學史中最偉大的史詩之一;著名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以充滿芬蘭本土傳統浪漫風格的設計在現代主義建筑設計潮流中獨樹一幟。芬蘭還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尤為特別的是,芬蘭極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設計風格使許多幾十年前的工藝品和建筑物在現代人眼中仍是新穎別致、富有想象力的杰作。出自芬蘭設計大師之手的作品大都以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優質的材料和精美的做工而享譽世界。芬蘭還是圣誕老人的故鄉。1927年芬蘭的兒童故事大王瑪爾庫斯在電臺講故事時說,圣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的拉普蘭省“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圣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他的這種頗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獲得了世人認可,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誕老人的故鄉。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后帶著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圣誕老人晚上就會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把圣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到孩子們的長筒襪里。除了藝術,芬蘭人還發明了桑拿浴,號稱芬蘭的國粹。芬蘭諺語說:先建桑拿,再搭房屋。桑拿(Sauna)是為數不多的進入世界語言范疇的芬蘭詞匯之一。芬蘭桑拿室一定完全用木材建造,其中一定包括蒸汽房、洗澡間和更衣室。芬蘭全國有不同大小桑拿上百萬間,平均每三個人就擁有一間桑拿房,密度是全球之冠。對到芬蘭旅游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洗過桑拿,就等于沒到過芬蘭。
2003年,芬蘭勞動力人均收入為2.75萬歐元。2002年,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開支占當年GDP的26.4%。2003年,全國擁有醫生16633人,病床37656張,每千人擁有3.2名醫生,7.2張病床;每千人擁有小汽車436輛、電話492部、移動電話909部;人均住房面積36.3平方米。80年代,芬蘭經濟以年平均增長3.7 %的速度持續發展。90年代初,經濟出現嚴重衰退。1993年開始復蘇,1994年以來經濟總體上發展良好。芬政府90年代初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增大知識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重視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宏觀上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改善就業的政策,使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濟增長保持在5%左右。1999年加入歐元,2002年1月歐元正式流通,取代芬蘭馬克。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497億歐元,比上年增長3.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6萬歐元。2003、2004、2005連續3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年度“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工業以木材(采伐、加工)和造紙為主,次為煉油、機械、造船、鋼鐵、有色冶金、紡織等。乳用畜牧業發達。耕地只占總面積的9%,大部種植飼料作物,余種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等。出口收入的40-50%為木材、木材制品、紙張和紙漿,余為金屬制品和畜產品(肉、乳品)等。進口以機器、煤、石油、金屬、運輸設備、棉花和煙草為主。對外交通重海運;內陸湖區交通重要,有運河聯系許多湖泊,航程達6,600多公里。旅游業發達。
世界各國
- 【亞洲國家】
- 中國 緬甸 伊朗 菲律賓 黎巴嫩 塞浦路斯 土庫曼斯坦 朝鮮 泰國 阿曼 尼泊爾 以色列 格魯吉亞 塔吉克斯坦 韓國 文萊 也門 阿富汗 土耳其 亞美尼亞 印度尼西亞 蒙古 印度 約旦 伊拉克 斯里蘭卡 阿塞拜疆 沙特阿拉伯 日本 柬埔寨 科威特 馬爾代夫 巴勒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 不丹 新加坡 卡塔爾 孟加拉國 馬來西亞 吉爾吉斯斯坦 老撾 巴林 東帝汶 敘利亞 巴基斯坦 哈薩克斯坦 阿聯酋
- 【歐洲國家】
- 挪威 波蘭 希臘 愛爾蘭 安道爾 拉脫維亞 摩爾多瓦 瑞典 捷克 俄羅斯 比利時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芬蘭 英國 立陶宛 盧森堡 意大利 斯洛伐克 圣馬力諾 丹麥 荷蘭 烏克蘭 摩納哥 梵蒂岡 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 冰島 法國 匈牙利 西班牙 馬耳他 塞爾維亞和黑山 列支敦士登 德國 瑞士 馬其頓 葡萄牙 愛沙尼亞 羅馬尼亞 阿爾巴尼亞 波黑
- 【非洲國家】
- 埃及 中非 突尼斯 喀麥隆 布隆迪 塞內加爾 坦桑尼亞 斯威士蘭 馬里 蘇丹 摩洛哥 索馬里 安哥拉 西撒哈拉 莫桑比克 阿爾及利亞 加納 剛果 岡比亞 吉布提 贊比亞 塞拉利昂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亞 多哥 加蓬 幾內亞 肯尼亞 馬拉維 利比里亞 納米比亞 布基納法索 貝寧 南非 佛得角 烏干達 科摩羅 科特迪瓦 博茨瓦納 幾內亞比紹 乍得 利比亞 尼日爾 盧旺達 萊索托 尼日利亞 津巴布韋 赤道幾內亞 厄立特里亞 馬達加斯加 塞舌爾(馬埃島) 剛果民主共和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埃塞俄比亞
- 【北美洲國家】
- 美國 加拿大 巴拿馬 危地馬拉 尼加拉瓜 巴巴多斯 哥斯達黎加 古巴 墨西哥 巴哈馬 薩爾瓦多 多米尼克 格林納達 安提瓜和巴布達 海地 伯利茲 牙買加 洪都拉斯 圣盧西亞 多米尼加 圣基茨和尼維斯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南美洲國家】
- 【大洋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