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地圖
與大洋洲相關的地圖:
大洋洲簡介
-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并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余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在地理上劃分為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六區。
大洋洲土著居民的祖先最早來自東南亞。16世紀,歐洲人發現大洋洲時,土著居民尚處于新石器時代,其歷史已有數千年。無文字可考的美拉尼西亞史前史,則可上溯至 2萬年前。澳大利亞曼戈湖地區的考古發掘表明,人類在大洋洲的生活史上溯至 4萬年以前。1512年,葡萄牙人航經新幾內亞島北部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F de麥哲倫作為西班牙海員率遠征船隊繞南美洲西行,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途經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關島等地,開辟了西班牙至菲律賓的通商航線。1526年,葡萄牙人H de梅內塞斯在由馬來半島至香料群島(即馬魯古群島)的航程中遇風,抵新幾內亞島西部海岸,見土著居民發多卷曲,遂以巴布亞(馬來語意為卷發的人)稱之。1542年,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遠航菲律賓途中駛抵帛琉群島。1545年,西班牙人沿新幾內亞島北岸航行,以當地居民與非洲幾內亞人相似,乃命名為新幾內亞。1567年,西班牙人A de門達尼亞·德·內拉由秘魯率船隊出發,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到達所羅門群島。約30年后,門達尼亞·德·內拉再度遠航太平洋,發現托克勞群島、圣克魯斯群島等地。17世紀初,葡萄牙人P.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和西班牙人L V de托雷斯,先后發現科克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新幾內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間的托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啟航,途中發現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群島、斐濟群島中的一些島嶼。1699年,英國人W.丹皮爾遠航太平洋,發現新幾內亞島附近一大島,名之為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復活節島、薩摩亞群島。1768年,法國人L A de布干維爾發現所羅門群島中的布干維爾島(今屬巴布亞新幾內亞)。1768~1779年,英國人J.庫克先后3次遠航太平洋,除到達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外,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群島。
大洋洲大陸海岸線長約19 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 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新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 029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只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帕勞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水系 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河流與其它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大洋洲的湖泊較少,最大湖泊是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面積約8 200平方千米,隨降水而變化;最深的湖泊是新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澳大利亞大陸多構造湖。新西蘭除構造湖外,還有由熔巖阻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則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上有由珊瑚礁環繞而形成的礁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帕勞群島中的科梅科爾礁湖也很有名。
大洋洲的構造輪廓是以澳大利亞為中心呈環帶狀分布,其主體是澳洲大陸中西部的澳大利亞地盾,內緣為澳洲東部古生代褶皺帶,外緣為新西蘭中生代、新生代褶皺帶及美拉尼西亞等群島的新生代火山弧。澳大利亞地盾包括3部分(圖1):①西部克拉通,主要由皮爾巴拉和伊爾加恩地塊組成。②北部克拉通,包括許多小地塊。③南部克拉通,主要由高勒地塊組成。南北克拉通之間為一近東西向展布的活動帶。澳大利亞的東部是巨大的塔斯曼褶皺帶,由3部分組成,南部為拉克倫褶皺帶,東部為新英格蘭褶皺帶,北部為湯姆森褶皺帶。在南部克拉通和拉克倫褶皺帶之間還有一個呈近南北向展布的阿德萊德褶皺帶。塔斯曼褶皺帶主要是一個古生代的地槽,于晚二疊世經亨特-包文運動固結,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出現現在面貌的雛形。新西蘭位于印澳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構造比較復雜。簡要地說,它是岡瓦納古陸外圍的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地槽活動從泥盆紀延續到侏羅紀,朗伊塔塔運動使其褶皺回返,縱貫新西蘭南、北島的阿爾卑斯斷層也是此時形成的。進入新生代,新西蘭成為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其北面是克馬德克-湯加俯沖帶,太平洋板塊自東向西俯沖到印澳板塊之下,南面是麥夸里俯沖帶,印澳板塊自西向東俯沖到太平洋板塊之下,阿爾卑斯斷層將這兩條反向俯沖帶聯結起來。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等群島大多是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的火山島弧。伊里安島南部屬澳大利亞地臺,北部為活動大陸邊緣及。懪鲎驳漠a物,兩者以中央山脈為界,伊里安島與澳大利亞之間的阿拉弗拉海為陸表海。
世界各國
- 【亞洲國家】
- 中國 緬甸 伊朗 菲律賓 黎巴嫩 塞浦路斯 土庫曼斯坦 朝鮮 泰國 阿曼 尼泊爾 以色列 格魯吉亞 塔吉克斯坦 韓國 文萊 也門 阿富汗 土耳其 亞美尼亞 印度尼西亞 蒙古 印度 約旦 伊拉克 斯里蘭卡 阿塞拜疆 沙特阿拉伯 日本 柬埔寨 科威特 馬爾代夫 巴勒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 不丹 新加坡 卡塔爾 孟加拉國 馬來西亞 吉爾吉斯斯坦 老撾 巴林 東帝汶 敘利亞 巴基斯坦 哈薩克斯坦 阿聯酋
- 【歐洲國家】
- 挪威 波蘭 希臘 愛爾蘭 安道爾 拉脫維亞 摩爾多瓦 瑞典 捷克 俄羅斯 比利時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芬蘭 英國 立陶宛 盧森堡 意大利 斯洛伐克 圣馬力諾 丹麥 荷蘭 烏克蘭 摩納哥 梵蒂岡 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 冰島 法國 匈牙利 西班牙 馬耳他 塞爾維亞和黑山 列支敦士登 德國 瑞士 馬其頓 葡萄牙 愛沙尼亞 羅馬尼亞 阿爾巴尼亞 波黑
- 【非洲國家】
- 埃及 中非 突尼斯 喀麥隆 布隆迪 塞內加爾 坦桑尼亞 斯威士蘭 馬里 蘇丹 摩洛哥 索馬里 安哥拉 西撒哈拉 莫桑比克 阿爾及利亞 加納 剛果 岡比亞 吉布提 贊比亞 塞拉利昂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亞 多哥 加蓬 幾內亞 肯尼亞 馬拉維 利比里亞 納米比亞 布基納法索 貝寧 南非 佛得角 烏干達 科摩羅 科特迪瓦 博茨瓦納 幾內亞比紹 乍得 利比亞 尼日爾 盧旺達 萊索托 尼日利亞 津巴布韋 赤道幾內亞 厄立特里亞 馬達加斯加 塞舌爾(馬埃島) 剛果民主共和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埃塞俄比亞
- 【北美洲國家】
- 美國 加拿大 巴拿馬 危地馬拉 尼加拉瓜 巴巴多斯 哥斯達黎加 古巴 墨西哥 巴哈馬 薩爾瓦多 多米尼克 格林納達 安提瓜和巴布達 海地 伯利茲 牙買加 洪都拉斯 圣盧西亞 多米尼加 圣基茨和尼維斯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南美洲國家】
- 【大洋洲國家】